顶部广告 ×
官网专业幼师、托育师学校,郑州爱婴幼师学校欢迎您!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视频号

工作安排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工作安排

思政教育工作-学习教研

发布时间:2021-04-23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749

标题

一、为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价值引导和道德支撑

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三、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四、培养中职生的国防意识

五、大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六、学生行为准则

七、浅谈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为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价值引导和道德支撑:

      中职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课题,意义重大。

一、明确两个问题,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自觉、行为自觉

      什么是核心价值观?青少年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问题清楚明白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基础和动力。

      1.什么是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观点,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适应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价值引领和道德支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根本遵循。

      2.青少年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当代中职学生成长需要知识和素质,更需要价值和方向,目前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紧抓好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践行十分重要。一方面,广大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初中生,存在着知识积累不够,精神养成尚不成熟,信念理想尚未真正确立等诸多不足,很多人注重专业、技能,轻视人文、品德,缺乏明辨是非和人生方向的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格涵养,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时势发展需要固根。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日益深化和拓展的今天,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交锋交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影响了中职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导致思想迷茫、困惑,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固根强基,使其成为中职学生人生航船的压舱石、航标灯,以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站得住脚跟稳得住精神,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抓实两个主体,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抓实两个主体就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1.教的主体—教师

       学校负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这要求学校在统一师生认识上下功夫,在教好学好上用心设计。为此,学校建设一支以德育课教师为主,以语文课教师、班主任为辅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学队伍势在必行。育人者先强己,教师需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践行要求,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价值自信,做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推动者。

       2.学的主体—学生

       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青少年学生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用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三、抓好两个载体,筑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和途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行动来做载体。

       1.内容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青少年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吸收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毅担当”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的敬业之心等这些闪耀着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内心,并付诸实践。

       2.行动载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融入社会生活,找准现实性、接地气、有意义有价值的实践载体,实现内容和形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每个中职学生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在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1) 校内活动载体。校内活动载体要从细落小,具体化、对象化,活动要亲切生动,方便学生参与体验。例如,学习“民主”这一观点时,可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在班级开展民主选班长活动。竞选班长的标准由学生集体讨论制定,让有意愿的学生投入班长竞选,通过演讲答辩展示其素质和能力、风格和品性。发扬民主,大家做主,学生评议、投票,选出班长。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民主”的意义,享受民主成果,深化对民主的认同。开展诚信征文、演讲和评选诚信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诚信考试,诚信待人,一点一滴,把诚信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让诚信逐渐内化为学生为人处世的习惯,形成行为自觉。通过建立学生社团,由学生自己招募社员,自主制定社团章程,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选择、自主管理、民主决策,增强规则意识,获得初步的公民素养与技能训练,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锻炼学生的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而升华为能够保持终生的价值取向。

     (2) 校外实践载体。校外实践载体要丰富多彩,要具有生活化、情景化,方便学生参与践行。一般需要选择一些看得见的热点焦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例如,为深入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可组织学生到当地人大机关了解法制建设情况,深入法院庭审现场听审案件感受法制氛围;到社区中了解居民的法制观念,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和交流心得加深对依法治国的意义和要求的认识,增强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再如,学习诚信问题时,可让学生带着诚信建设问题广泛深入社会,走访调查本地诚信缺失信任危机情况,不诚信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如何看待这些现象,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等,通过一连串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学生既有亲历感,又有获得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诚信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了诚信建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对自身诚信修养形成了更加强烈的追求,找到了践行诚信的有效途径。

     中职学生正走在成长的路上,需要梦想、需要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动力之源、立身之魂。广大中职学生要坚定勤学、修德、笃实的实践途径,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青春在核心价值观滋润下尽情绽放,创造辉煌业绩,成就精彩人生。

2.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想道德建设对培养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是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了决胜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到思想道德课程模块中。着力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论断和重大举措;着力突出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依法治国的内涵和意义,加强法治意识;着力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引作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内容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结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对正确的价值标准和是非观念的掌握,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依据技工院校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追求等方面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改变了传统教材过于理论化、学科化、成人化的不足,做到了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加强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职业活动、社会现象的联系,创设学生体验、感悟、实践的载体,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看、听、思、动”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积极追求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自身特色。课程较好地把握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同阶段的德育需求出发建构教学内容。注意因人施教、因时施教,注重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实际、实用、实践”特色。以现实的社会生活、职业活动和价值观念作为学习和探究的领域,启发学生从适应自我发展出发,转向适应社会生活,进而适应职业活动,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为学生从业就业服务。

3.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国心理学家在综合借鉴世界各主要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提出了我国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七项指标。

      1.智力水平正常

      智力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拥有正常的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这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我们能够胜任学习及工作任务、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心理保证。比如,在课堂上能否专注听讲并积极思考,能否就某一个科学原理的应用举一反三。

      每个人的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但学习成绩不能和智商画等号。一方面是因为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非常多,如兴趣、奖惩、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智力具有多元的指向性,比如,有的人智力更多倾向于空间想象,有的人倾向于逻辑思维,有的人倾向于语言或音乐,有的人倾向于自然探索,有的人倾向于人际关系或生存智慧。拥有正常智力的人都会充分运用自己的智力特长,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积极进取,并乐在其中。

       2.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指我们在受到某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种身心激动的状态,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情绪的表现形态非常多,但主要包括喜、怒、哀、乐等几种。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者的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常规状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适时恰当,总体情绪倾向于愉快乐观,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换句话说,一个人难免会因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神情沮丧,心理健康的人能很快走出来;反之,则会使自己长期悲观、消极。由于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青年学生的情绪波动相对较大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处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或者“怒发冲冠”“忧思难忘”的非常规状态,那就说明我们的心理素质可能存在某种缺陷。

       3.意志品质坚定

       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遭遇挫折、困难时依然能坚持奋斗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在顺境中,意志的力量和作用表现得并不明显,但身处逆境时,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是每个人内心的最高“领袖”。因为意志是我们从事各种行为的“命令”发布者和监督者,当这些“命令”被完全执行时,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强大的自制力。这种能力能保证行为和思想协调统一,保证行为方式与所承担的责任高度一致,保证我们在行为过程中能承受各种压力和磨难。

      4.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系心理健康不可能少的条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如下:一是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二是在交往中能够保持独立的自我,有自知之明,举止得当;三是在交往中能真诚待人,能深刻体悟到友爱与理解的重要;四是能客观评价他人,懂得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五是积极态度(如热情、坦诚、尊重等)远多于消极态度(如妒忌、冷漠、猜忌等);六是在处理人际冲突时能够有效控制内心的冲动,耐心倾听不同的声音,三思而行,择善而动。

       5.行为反应适度

      当一个人受到外部某事、某物或者某人的刺激时,就会以某种方式做出行为上的反应。面对相同的刺激,人与人之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反应强烈,有人反应平和,有人反应麻木,有人反应敏捷,有人反应迟钝,有人反应停滞。心理健康的人的反应是适度的,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行为反应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协调,比如讨论会上自己的观点受到质疑乃至反驳时,不生气,不争执,更不会反唇相讥。二是行为反应与年龄协调,比如面对老师不合理的呵斥,小学生会害怕、逃避,中学生会委屈、诉说,大学生会思考、理论。三是行为反应与自己的角色身份协调,比如,小孩子受了委屈可以对父母耍要小性子、撒撒娇,但对老师就不可以这样了。四是行为反应与所受刺激的强度协调,比如面对同学无恶意的调侃,可以一笑了之;对来自同学的恶意挑衅,则可以据理回应,以柔克刚。

      行为反应是否适度,是衡量心理健康与否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我们可能会遇到非常喜欢猜忌的人,这样的人只要看到有人在议论什么,就会认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就忍不住上去理论,甚至谩骂。这种行为反应显然是非常过分的,是异常的。反之,有的人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极为木然,即便你指着鼻子骂他,也若无其事、无动于衷,这同样是不正常的。清代小说《儒林外史》讲到老儒生范进听说自己考中举人便不能自已,疯疯癫癫地跑到大街上,直到被丈人狠狠地打了一个耳光才清醒过来。经过长期科举考试失败的打击,其实范进的心理已经处于病态,这才导致了他的失常反应。

      当然,一个人的行为反应是否适度,不能看他一时一事的反应状态。比如,一个人在专注于重要工作的情况下,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会让他受到惊吓,甚至愤怒地将电话机摔掉;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无意听到医生谈论他人病情的危重后果,就会联想到自己,进而产生绝望的情绪甚至歇斯底里。当情绪恢复平静、疾病得到治愈时,这种暂时性的异常行为反应自然会消失。如果这种异常行为反应经常出现,则表明心理可能出现了某种问题。

       6.能够悦纳自己

       所谓“悦纳自己”指一个人相信自己的存在价值,认同自己的能力特质,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与环境和他人积极互动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就是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某些缺陷,并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心理健康的人通常既有自知之明,又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接受自己、欣赏自己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己。能够悦纳自己的人,能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情绪、动机等,并在生活实践中加强心理修养。相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人,妄自菲薄、沮丧自卑的人,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人都不是心理健康意义上的悦纳自己的人。

     7.社会适应良好

     社会适应指一个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能够在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等方面对所处社会环境进行匹配性改变,“入乡随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突然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时,大都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这时,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较快地在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关注点和生长点并且努力进取;而当社会环境出现一些对自己来说是不利的负面变化时,心理健康的人会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保持协调。

4.培养中职生的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的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是对公民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的全民性教育,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指出:“国防教育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就中职生而言,加强国防教育建设,一方面能够增强中职生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国防教育行为,提升中职生的爱国热情。

     国防教育课程结合近年来国家关于国防教育的文件精神,以培养中职生的国防意识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从中职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生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防的有关知识,包括我国的国防、国防法规和动员、我国的武装力量、现代军事高技术和军事基本技能几个部分。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军事理论科学体系完整,军事技术知识内容新颖,符合中职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较强的可读性、知识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5.大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在我国,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一位伟大的工匠,传说他发明了用泥土、石头建造房屋,制作衣裳、舟车等。而另一位华夏始祖炎帝,传说他亲尝百草,发明了用草药治病;他垦荒种植,发明了刀耕火种;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更为实用的陶器和炊具。作为炎黄子孙,在后续的历史长河里,鲁班、欧冶子、蔡伦、毕昇、李春、黄道婆......无数杰出工匠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不但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推动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形成了我国工匠独具一格的“尚巧”“求精”的精神特质。

     工匠精神也是推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古巴比伦的青铜大刀、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还是近代英国工匠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其蕴含的工匠精神促使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将“至善至美”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他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执着专注、推陈出新,在制作精美器物的同时,不断丰富着工匠文化的精神意蕴。

     在习近平通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崭新的中国品牌,需要一直庞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工匠大军;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风尚。学习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努力提高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练就工匠技艺。

      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1、注重工匠培养。

     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工匠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注重工匠培养,也就是注重人才培养。建筑行业专业门类众多、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工匠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企业应根据阶段性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着力打破业内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难、产业技术工人匮乏、缺乏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团队的“瓶颈”,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在广揽人才的同时,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到高等院校、知名企业集中学习、培训,造就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注重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型、科研开发型高级人才。可以预见,通过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领,建筑业必将迎来工匠云集的黄金时代,实现行业发展水平的大提升。

      2、注重精神培养。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用心、踏实、专注的气质和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可否认,在建筑行业,一些企业对“工匠精神”认识有缺失、有偏颇,在工程建设中急功近利、缺乏对质量细节的追求和把控,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导致建筑工程存在质量缺陷,甚至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也消而不除,损害了行业形象,让“工匠精神”回归成了行业在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呼唤。因此,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行业从业人员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切实转变观念,把事业当作责任、把职业看成是“天职”,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认真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质精品。只有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追求,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才会在建筑事业的天地中,有劳动成就和人生价值的获得感。

      3、注重能力培养。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认识到,提倡开放、创新、创造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结合。建筑施工企业要紧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全力驱动创新,走在前列。在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建立和发挥好技术中心的作用,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开发关键性、前沿性技术,加大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健全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推动建筑业向产业现代化、施工绿色化、建筑工业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标准化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

      4、注重环境培养。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工匠的沃土。一是在生产一线鼓励技术工人总结实践经验,发明劳动小工具、钻研施工小窍门等,营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氛围;二是重塑和推广“师带徒”的传统育人模式,通过师徒传习将优良品行和精湛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事业后继有人;三是要通过技能比武、技工家庭评选等活动,挖掘和发现建筑业技术匠人,并扩大培养教育的范围,造就大批能工巧匠;四是健全和完善技术工人专业培训、等级认定、业绩考核的长效保障机制,使工匠在企业安心乐业;五是不断改善和提高技术工人薪酬福利待遇和奖励措施,真正使技术工人在企业受到尊重。

     “工匠精神”主要就是培养我们在工作中要有踏实耐劳的精神,在生活中要有真心诚意的品德,在学习中要有一颗热情的心,用技能报国塑造自己的工匠人生。

6.学生行为准则:

     一、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向世界,了解国情,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不参与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培养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甘愿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三、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

     四、遵纪守法,弘扬正气。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并善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五、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

     六、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男女交往文明;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热心公益;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合作;仪表整洁,待人礼貌;豁达宽容,积极向上。

     七、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和社会劳动成果;生活俭朴,杜绝浪费;不追求超越自身和家庭实际的物质享受。

     八、强健体魄,热爱生活。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磨砺意志,不怕挫折,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关爱自然,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7.浅谈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广大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提高社会文明指数的固本之道,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社会治安形势根本好转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之举。从1986年开始的“一五”普法至今,青少年一直是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增强新形势下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切实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对青少年教育活动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就近几年区检察院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而言:08年审查起诉41人,09年审查起诉37人,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形不容乐观。

     (一)认识存在偏差。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一些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特别是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学生家长、学校老师表现的更加突出,影响了青少年法制理念的树立和全面发展。

     (二)法律及政策存在缺位。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但是,法律知识还没有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重中之重,还没有配套的法律规定和规范。“五五”普法规划对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了“计划、教材、师资、课时”四落实的明确要求,但在全国教育系统的教学大纲上对学生法制教育没有具体规定,法律知识还不是学生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造成各中、小学校没有统一的法制课时,没有统一法律教材,没有专门的法制课老师,学用脱节、学考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地存在,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效果难以得到法律及政策层的支持。

     (三)制度不够完善。在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方面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并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如法制副校长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法制课教学讲评制度等,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发展。但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没有得到一体遵循,个别学校只讲在嘴上停留在文件里或将规定挂在墙上。学校法制教育还缺少统一、有效、完整、便于考核和操作的制度保障。

     (四)创新形式不够。对于在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有一些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如模拟法庭、征文比赛、法制文艺小节目、现身说法等,但这些活动范围有限,活动时间有限,还停留在传统的宣传形式上和方法上,缺少现代媒体技术和手段,缺乏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采用的集中辅导讲座的形式,不分年级,不分对象,不分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和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作用,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坚持学用一致,增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时效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一)发挥“三个作用”

     1、发挥学校主导性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抓法制宣传教育的落实。确保学校法制教育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把“四落实”列入学校年度考核的目标,与评先树优结合起来。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法制课列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思想政治课中分离出来,并编写统一的配套教材。要大力增强学校法制课的师资力量,配备法律专业专职教师。要重视初中阶段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提前对那些不能升入高中、过早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抓法治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有效活动时间度过在学校,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在于具体法条的学习,而在于意识的形成。针对青少年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国旗法》、《宪法》,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培养国家自豪感;了解国家性质,了解公民权利义务。

     2、发挥家庭基础性作用。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长的教育导向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注重家长的言传身教,提高家长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增强家长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子女。要关爱特殊群体,特别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问题的学生。

     3、发挥社会引导性作用。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尤其是对网吧、游艺室、彩票投注站、棋牌室等的规范管理,不让社会的消极面暴露在学生的眼球之下和视野之内,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社会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通过正当的途径解决纠纷,强化法治意识,使广大青少年在社会大环境中学法、用法、维权。

      (二)注重“三个结合”

     1、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所谓知识教人做事的本领,道德教人如何做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道德教育是目的,知识教育是载体为品德教育服务,道德教育是理解和认可知识教育的保证。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大多法律原则与道德要求是相一致的。因此,将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东方传统文化又承继西方法律文明的青少年,更好的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2、课堂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目前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各中小学校每学期要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青少年学生守法的养成教育,使他们懂得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同时,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可结合学校课外活动、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时机,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宣传片、观摩法庭审判、参与校园纠纷调解、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这些形式,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及道德修养,使学生在用法律进行自我约束的同时,也能学会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

     3、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法制宣传栏、赠送书籍资料等传统普法手段基础上,要重视教育形式的创新和青少年学法积极性的调动,并探索、总结一些青少年乐于参与的法制教育形式。依托完中,教育部门和司法局携手分片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组织学生集中观摩学法,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和法制辩论活动。同时,将校园网与普法网链接,定期开展“网上学法考试”;通过“校信通”定期发送普法短信,等等。

学校位置:郑州市惠济区西山路2号
学幼师、来爱婴,升学+就业有保障
您想了解:
高中生升本科 艺考生升本科 初中生读大专 初中生学幼师 对口升学 就业薪酬方向
填写您的手机号,用于获取学费
弹窗广告 ×
底部广告
×